大陸9月進口降幅擴大,進口連黑11個月,拖累以大陸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台灣。財政部指出,全球需求下降,出口衰退是國際共通現象;大陸9月進口負成長20.4%,與國際油價下跌關係密切,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的衝擊確實存在,產業要儘速調整體質,移轉市場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。
大陸海關總署昨(13)日公布9月進口衰退20.4%,創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長連跌,也為下周發布的第3季GDP年增率蒙上陰影。
中國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、台灣最大貿易出口國,財政部表示,中國大陸9月對外貿易仍然走不出衰退局面,對台灣未來出口雖是警訊,但也是反映國際景氣仍處於低迷,需求下降的現況,此一現象也令各國出口均無法擺脫衰退。
據統計,韓國已公布的9月進出口貿易數字,均為負成長,進口衰退幅度21.8%,亦大於出口減幅8.3%。
財政部分析,台灣9月的進口負成長高達24.4%,也是反映國際物價減幅,特別是台灣與中國、韓國等都是基礎原料進口國,進口衰退擴大的主因,多數是反映原油價格的跌幅。
大陸海關總署發言人黃頌平指出,進口下降主因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,儘管主要商品進口量要比上月增加,尤其鐵礦石進口量創今年新高,但以美元計價的進口額仍較去年同期大減逾兩成。
野村控股經濟學家Yang Zhao認為,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主要反映人民幣貶值,影響進口計價,但進口低迷其實更反映出,大陸產能過剩的長期趨勢並沒有改變,導致「市場需求惡化,特別是投資需求」。
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分析,9月我對大陸出口呈2位數衰退,其中,電子產品出口減9.9%,主要受大陸產品持續去庫存化所致;而大陸產能過剩,也影響我機械產品出口下滑11.4%;除此之外,大陸政策扶持的紅色供應鏈崛起,繼面板、機械產業,連光學器材出口到大陸也衰減20.5%,主要就是受大陸產能持續開出所致。
中經院區域發展中心顧瑩華主任指出,面臨紅色供應鏈崛起,大陸後起直追的競爭,台灣要突破出口低迷困境,勢必要加速出口轉型。
2015-10-14 03:41:08 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、陳美珍/台北報導